员工工资在会计上主要计入 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具体来说,企业需要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将应确认的职工薪酬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遵循会计准则中的“配比原则”。
生产工人的工资
计入“生产成本--直接人工”科目。
分录示例:
```
借: 生产成本--直接人工
贷: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
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
计入“制造费用”科目。
分录示例:
```
借: 制造费用
贷: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
管理人员的工资
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分录示例:
```
借: 管理费用
贷: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
销售人员的工资
计入“销售费用”科目。
分录示例:
```
借: 销售费用
贷: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
基建人员的工资
计入“在建工程”科目。
分录示例:
```
借: 在建工程
贷: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
工资总额中包含的其他项目
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职工薪酬,应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合同履约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科目。
社保和公积金
社保公司承担部分记入“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科目,个人承担部分记入工资内核算,在发放环节扣除。
福利费
核算除工资外的职工福利,税前扣除受到工资总额14%的限制。借方记需要归属的成本或费用科目,贷方记“应付职工薪酬”。
综上所述,员工工资主要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并根据受益对象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成本或费用科目。在实际操作中,企业还需根据具体业务情况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会计分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