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员外”指的是 员外郎的简称,这是一种官职,有“正额之外”增设之意。以下是关于“员外”的详细解释:
官职起源
三国时期魏末最早设置了员外散骑常侍,晋朝初年又设置了员外散骑侍郎,这些都是皇帝的侍从官。
南北朝时,新设了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等职位。
隋朝时期,员外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的次官。
唐、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沿隋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的正副主官,员外身居显赫之位,虽名为“员外”,其实在编制定员之内。
官职演变
明朝以后,员外郎成为一种闲职,不再与科举相关,而渐渐和财富联系在了一起,只要花银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
“员外”这个词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从正式官职演变为一种社会地位的标志。
社会地位
由于员外郎职位的增设和可以捐买,逐渐成为有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的称谓。
在一些文献中,“员外”也用来指称地主豪绅。
综上所述,古代的“员外”主要是指员外郎这一官职,其含义从最初的正式官职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地位的标志,并且与财富有了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