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民族大融合:
唐朝时期,北方胡人(如鲜卑族)的审美观念传入中原,他们觉得壮硕的女人比较美。这种观念逐渐被唐朝人接受,并影响了当时的审美标准。
生活条件改善:
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百姓生活富足,饮食结构中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增加,使得人们普遍能够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这种物质条件为“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提供了基础。
文化开放和包容性:
唐朝与西域等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胡人的生活方式和体型较大,这种文化融合使得唐朝人逐渐接受了丰满的体态。此外,唐朝皇室和贵族多有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强调健硕体魄的重要性,这也影响了唐朝社会对女性体态的审美偏好。
宗教影响:
佛教传入唐朝后,佛教艺术中的“圆相之美”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佛教菩萨形象的饱满面相和丰腴体态被赋予了和谐、宽容和慈爱的内在美,这种审美形象逐渐渗透到民间,成为人们追求的美。
遗传因素:
从汉末到唐初,打了400多年的仗,人口大量减少,很多人生存下来是因为脂肪多、身体营养转化率高。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饥荒,能活下来的人大部分都有胖子基因,所以唐朝人里,胖子基因的比例远高于正常年代,人们也更容易长胖。
社会地位象征:
在唐朝,胖被看作是健康、富足的象征。只有生活充裕的人才有机会长成胖子,因此能成为胖人,体现的是身份和地位。唐代贵族的妻子和妾室都会在婚礼之前吃大量的食物,以达到胖的效果,同时,唐代皇室也会赏赐胖女子为妃嫔。
综上所述,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是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宗教影响、遗传因素以及社会地位象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审美观念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也体现了唐朝社会的自信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