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修清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 资料整理和翻修难度大、学者主观性强、清史的特殊性、官方立场与民间立场的冲突、资料获取和解读困难、以及历史问题争议性大等。
资料整理和翻修难度大:
清朝的历史文献资料丰富且复杂,包括满文、汉文等多种文字记载,且很多资料在战乱中散失或损毁,给整理和翻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学者主观性强: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缺乏一个统一的修史机构和专业的修史团队,导致清史的编写工作多由个人承担,学者的主观性和观点差异使得清史难以客观呈现。
清史的特殊性:
清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其历史记载多为满文,国内能够通晓满文的人较少,这增加了修史的难度。此外,清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存在较大争议,如对满清政权的评价,存在“官方立场”和“民间立场”的冲突。
官方立场与民间立场的冲突:
修清史的过程中,存在官方和民间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差异,如清史稿的编写立场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其未能客观反映历史真相。
资料获取和解读困难:
清朝的史料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很多资料难以获取,尤其是满文资料。此外,一些历史记载存在错误,需要学者进行大量的探究和筛查。
历史问题争议性大:
清史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存在较大争议,如民族英雄问题、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这些问题在修史过程中难以达成共识。
时势问题:
当前中国正处于内外斗争的关键阶段,历史问题作为重要方面,各方利益冲突剧烈,修史工作难以推进。
综上所述,修清史面临诸多复杂因素和挑战,导致至今尚未完成。修史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还需要克服学术和政治上的种种障碍。因此,尽管清史的研究和编写工作一直在进行,但至今仍未形成一部被广泛认可的清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