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官职,主要作为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存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最初设立时是一个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时期起,翰林分为两种:翰林学士和翰林供奉。翰林学士主要负责起草诏书,而翰林供奉则没有太大的实权。到了晚唐,翰林学士院逐渐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因此翰林学士又被称为“天子私人”。
在明朝和清朝,翰林的选拔方式有所改变。明朝开始从进士中选拔人才担任翰林,而清朝则继续沿用这一制度。翰林在朝廷中的地位非常高,他们不仅负责起草机密文件,还参与国史的编修和皇帝言行的记录。翰林院的长官称为掌院学士,其他属官包括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
总体来说,翰林这一官职在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不仅是皇帝的文学侍从,还是起草机密诏制和国家重要文献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