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德如好色”是一个 成语,形容 对美德的追求如同对美的追求一样热烈而持久。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子罕》篇,原文是:“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一种感慨和期望,他认为人们通常对美的追求比对美德的追求更为热烈和持久。这里的“好德”是指对道德修养和品行的热爱与追求,“好色”则是比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强烈欲望和追求。孔子以此言表达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人们对于外在美色等感官享受的追求往往超过了对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同时,他也寄托了他对世人能够像追求美色一样热衷于追求道德完善的期待。
王阳明也引用这个成语,期望人们能像喜欢漂亮的姑娘那样追求美德,将美德作为人类一种本性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在现代理解中,这句话也可以引申为人们应该把对道德品质的追求看得如同对外在美的追求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使道德成为个人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根本指导原则。
综上所述,“好德如好色”是一个倡导人们重视内在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的理想主义情怀,强调美德应如同美色一般自然流露,而非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