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普佛”是 佛教中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仪轨。它源于隋代信行所创立的三阶教,三阶教将佛法分为普法和别法,其中“普”表示普遍、普通,而“打”是土话,没有具体的意思,表示做一件事情,如佛教里的打佛七、打禅七等。明清以来,“普佛”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仪轨,即佛教徒所熟知的“打普佛”。
现代寺院的“普佛”分为两种:
延生普佛:
祝愿施主福寿康宁、离诸灾厄。
往生普佛:
超度亡灵、回向净土。
普佛的仪式内容包括香赞、佛号、忏悔文、赞佛偈、拜愿、三皈依、回向等,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更改赞佛偈及拜愿的所赞所拜之佛菩萨圣号。例如,有释迦普佛、弥陀普佛、药师普佛、观音普佛、地藏普佛等,延生消灾是礼药师普佛、往生追荐是礼弥陀普佛,求愿则多礼观音菩萨普佛等。
普佛原来是出家僧众修行的佛事,后来寺院也接受在家信众的要求,为他们消灾或荐亡而打普佛。信众称为斋主,除了他们及其眷属,也亲自参加礼诵之外,还必备斋赔供养,即是打斋供养饮食,同时以衣帽等日用品见像结缘,每人一份。晚近以来大家都以金钱现款代替实物。打完普佛,斋主必定供养,多少不拘,表尽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