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膨胀是指 活性污泥的结构变得极度松散,体积增大,难以沉降分离,从而影响出水水质的现象。这种现象基本上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工艺都会发生,而且一旦发生,通常难以控制,需要很长时间来调整。
污泥膨胀的主要特征包括:
污泥结构松散:
污泥的絮体结构变得不紧密,导致其体积增大。
质量变轻:
由于结构松散,污泥的质量相对较轻。
沉淀压缩性能差:
污泥在沉降过程中压缩性能变差,难以有效沉降。
SV30值增大:
污泥的沉降比(SV30)值显著增加,有时可达到90%。
SVI值增大:
污泥容积指数(SVI)增加,有时超过300 mL/g。
上浮现象:
污泥在上沉池中上浮,难以进行正常的泥水分离。
污泥流失:
由于沉降性能恶化,大量污泥流失,导致曝气池中的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过度降低。
二次沉淀困难:
在二沉池中,污泥面上升,固液分离困难,回流污泥浓度低。
泡沫产生:
有时伴随大量泡沫的产生,影响生化处理的正常工作。
污泥膨胀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包括:
丝状菌过度繁殖:丝状菌在污泥中过度繁殖或积累,使污泥过于疏松。
营养失衡:污水中营养物质的比例失衡,导致微生物生长异常。
环境因素:如溶解氧浓度、温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变化。
操作不当:如曝气量控制不当、污泥停留时间过长等操作问题。
污泥膨胀对生化处理系统的影响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出水水质,还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运行不稳定。因此,及时识别和控制污泥膨胀是确保活性污泥工艺正常运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