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它出自《国语·周语下》中的“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臣子劝谏周王时引用的民间谚语。原意是指大家团结一心,就能像城墙一样坚固,不可摧毁。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志成城”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褒义色彩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精神风貌。它也从一个具体的比喻,发展为一个抽象的概念,用来表达集体力量的强大和不可战胜。
例如,在《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八回中,段祺瑞既得国务员同情,便以为众志成城,正可一战。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国家、民族在面临困难时,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侮,最终取得胜利的情况。
总之,“众志成城”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和鼓舞人心的成语,它强调了集体力量和团结一致的重要性,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齐心协力,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