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同性恋有多种称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龙阳:
源于战国时期魏王男宠龙阳君的故事,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因此“龙阳”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
断袖:
源自汉哀帝与董贤的故事,董贤睡觉时压住了汉哀帝的袖子,汉哀帝不忍惊醒他,于是“以剑断袖而起”。
分桃: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弥子瑕与卫灵公共食桃子,弥子瑕将自己认为美味的桃子省下来给卫灵公吃,因此后人用“分桃”来指代男同性恋。
磨镜:
女同性恋的称谓,源自古代传说或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余桃:
与“分桃”类似,也是指男同性恋,源自吃剩下的桃子这一典故。
男宠:
泛指男性宠儿,有时也用来指代同性恋关系中的男性角色。
男风 或 南风:
指男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或同性恋关系。
契兄/契弟:
指同性恋关系中的双方,类似于“兄弟”的关系。
相公:
在古代有时用来指代同性恋关系中的男性角色,也有时指高级官员。
小唱:
明以后对同性恋关系中的男性角色的称谓。
像姑:
清代对同性恋关系中的男性角色的称谓。
兔子:
北方民间对同性恋关系中的男性角色的俗称。
这些称谓在古代文献、野史和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和认知。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称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因此在使用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