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 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它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也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并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最早发现者是王懿荣。经过多年的挖掘和研究,已经确认的甲骨文数量约为2500个字左右。这些文字主要记录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为研究商周时期的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