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也叫 巷弄或 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胡同是连接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道路通达情况,胡同分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只有一个开口,末端深入居民区,并且在其内部中断;而后者则沟通两条或者更多的主干街道。
胡同这个词最早源于蒙古语 gudum,到了元代,元朝人把街巷叫做胡同,后来逐渐演变成中国北方街巷的通称。在北京,胡同是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原为蒙古语,即小街巷。胡同不仅是城市交通的一部分,也体现了北京特有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
北京的胡同数量众多,最早见诸于文字的“胡同”表现于元杂剧中。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变化之后,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个。
胡同不仅是北京的一大特色,也反映了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北京人讲究走路,走胡同可以避开一些不愿意见的人或事儿。胡同的名字多来源于市井俚俗,如“羊尾巴胡同”改作“羊宜宾胡同”,“狗尾巴胡同”改作“高义伯胡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