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的内衣主要包括肚兜和裹胸两类。
肚兜
肚兜,又称抹胸,是一种覆盖胸部和腹部的贴身小衣。它多为菱形,用丝绸等轻薄柔软的面料制成,系带环绕脖颈和腰部。肚兜不仅起到保暖和遮蔽的作用,更是古代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阶层女性的肚兜在色彩、刺绣纹样等方面各不相同,彰显了主人的尊贵与雅致。考古发现表明,直至明清时期,亵裤才逐渐出现在寻常百姓女性的衣橱中。在那之前,女性多穿着开裆裤,虽看似豪放,但却有其实用性考量。一则,开裆裤便于如厕,免去脱卸衣物的繁琐;二则,开裆裤透气散热,有利女性生殖健康。
裹胸
裹胸,亦称“兜肚”,是缠绕胸部的布带,用以束缚乳房,防止下垂,塑造出挺拔优美的身姿。裹胸多用棉麻质地,宽度适中,长度足以缠绕胸部数圈。女性裹胸时,先在胸前斜置软布,再紧紧缠裹,力求平整服帖。明代以来,抹胸成为了女性内衣的常见选择,清代的“肚兜”则更加精致,既有藏物功能,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其他内衣
汉代:抱腹、心衣。汉代的内衣款式主要是抱腹和心衣,类似于今天的打底背心,还是比较保守的。心衣的基础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
魏晋南北朝:福裆。时间到了魏晋南北朝,内衣的款式就更为保守了,给抱腹加上了后片,成为了福裆。
唐代:诃子。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
宋代:抹胸。宋代“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单的夹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欢襟。“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
明代:主腰。“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现身材之道。
这些内衣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能体现古代女性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