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亦称为研,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与笔、墨、纸并称为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它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包括红丝石、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徐公砚、易水砚、松花石、砣矶石、菊花石等,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砚台本身并不出墨,出墨的是墨条。研墨前先将清水加入砚台内,再用墨条在砚台内的清水中研磨便可出墨。
砚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用于研磨墨块产生细腻、平滑的墨汁,适合书写和绘画,而且由于其质地坚实,传百世而不朽,还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上的图案、铭文和造型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髓。
著名的四大名砚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又称婺源砚、龙尾砚)、甘肃卓泥的洮河砚、山西降县的澄泥砚(属陶)。这些砚台不仅在中国书法和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因其独特的材质和工艺价值,成为了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珍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