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下是关于破窗效应的详细解释:
起源
破窗效应最早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的实验。
该理论后来由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林进一步发展,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核心思想
如果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破窗户)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引发更多的不良行为。
这种现象类似于“破窗效应”,即一个小的破坏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会导致更多的破坏行为发生,最终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
具体表现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甚至进入建筑内部。
一条街道上垃圾遍地、墙上满是涂鸦,犯罪率也会随之上升。
如果一个社区里的垃圾桶满了之后人们就会往旁边随便扔垃圾,久而久之社区卫生会变得非常糟糕。
心理机制
当环境中出现破窗等不良现象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该环境缺乏管理或秩序,从而降低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导致更多的违规行为和社会混乱。
人们会将这些“破窗”视为无序和放任的象征,从而更倾向于做出破坏性的行为。
应用
破窗效应在犯罪预防和城市管理中被广泛应用。例如,纽约市曾通过改善犯罪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破窗效应的核心在于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当一个局部的、微小的不良现象出现且未得到纠正时,就仿佛给周围的人传递了一种信号——在这里,某些规则是可以被打破的,某些标准是可以被忽视的。这种信号如同涟漪,在人群中扩散开来,引发更多人效仿,从而使不良现象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