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书, 古代称为“署书”或“题榜书”,是一种 专门用于书写大幅汉字的书法形式。它通常指代的是在宫殿、庙宇、楼阁、亭台、牌坊、店铺、车站、码头、机场等建筑物上的大型匾额题字,以及用于张榜公告的较大字体的文字。
榜书的主要特点在于 字体较大,一般单个字体大小接近30厘米以上,甚至可以达到120厘米左右。由于需要书写大字,榜书在执笔和用笔上与一般书写有所不同,因此也被称为“擘窠大字”,其中“擘”指的是拇指,“窠”指的是虎口,形容书写时运全身之力把握之,驾驭之,犹如运印,虎虎有生气。
榜书的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记载,至唐宋时期更为盛行,明清两代则达到了高峰,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榜书的书体形式可以是楷书、行书、草书、篆书或隶书。
常见的榜书作品包括古代名人如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二阙,以及魏明帝命韦诞题写的凌云台牌匾等。
总的来说,榜书不仅是一种书法形式,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