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仲是中国古代陵墓前安置的石人或铜人的通称,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最初是指秦始皇时期的一位大力士阮翁仲,他因守卫临洮抵御匈奴而闻名,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门外,匈奴人见之惊慌逃遁,因此翁仲象征着忠勇和威武。
作为帝王陵墓前的仪卫性雕刻,翁仲是皇权的象征,通常雕刻为一老者持立状,长须大袍,头戴平冠,端庄肃穆,体现了尊贵和权威。
翁仲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原本指匈奴的祭天神像,约在秦汉时期被引入中原,以铜制,称其为“金人”、“铜人”、“金狄”以及“长狄”等。后来逐渐演变成陵墓前或者神道两侧伫立的文武官员石像,开始广泛应用与墓葬活动以及诸多祭祀活动,成为了一种极具代表性的物件。
另一说,翁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姓阮名翁仲,是秦始皇手下一员猛将。相传他身长1丈3尺,端勇异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
综上所述,翁仲不仅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皇权和忠勇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