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汛,俗称 冰排,是指 河水上冻后冰块随水流向下游运动时在河道狭窄或弯曲处堆积导致水位上涨的现象。凌汛多发生在我国北方的大河,如黄河、黑龙江、松花江等。凌汛严重时甚至漫滩或决堤,造成凌洪灾害。
凌汛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气温:
气温的波动影响冰凌的形成和融化速度。
水温:
水温的变化也会影响冰凌的物理性质和行为。
流量与河道形态:
河流的流量和河道形态决定了冰凌在河道中的运动轨迹和堆积情况。
地理位置:
高纬度地区的河流更容易出现凌汛,因为这些地区的河流在冬季封冻和春季开河时温差较大。
凌汛通常发生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在封河期,上游河冰先融,下游河道尚未解冻,易出现凌汛。在开河期,上游大量冰水拥向下游,形成较大的冰凌洪峰,极易在弯曲、狭窄河段卡冰结坝,壅高水位,造成凌汛灾害。
凌汛的防治措施包括:
加强监测与预警:
通过实时监测河道冰情和水位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加固堤坝:
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进行加固,提高堤坝的抗冰能力。
破冰作业:
在必要时进行人工破冰,防止冰凌在河道中堆积。
应急预案: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在凌汛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