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数是指 《易经》中所说的“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的数理。这个数理是由河图和洛书两张神秘的图形所揭示的,其中河图代表天数,洛书代表地数,它们分别代表了天地的生成之理。
具体来说,天数包括:一、三、五、七、九,共五个奇数,总和为25;地数包括:二、四、六、八、十,共五个偶数,总和为30。天数和地数相加,总共为55。
此外,天地之数还与《周易系辞传》中的大衍之数有关。大衍之数是指在进行占卜时,揲(shé)蓍(shī)草所得的数,其结果为五十,其中实际使用的数为四十九。大衍之数与天地之数的关系在于,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减去小衍之数五(即五行之数),得到大衍之数五十。
天地之数在《易经》中被认为是一个神秘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的概念,单纯数的运变能够反映宇宙的变化。具体地说,天为阳,地为阴;奇为阳,偶为阴。
综上所述,天地之数是《易经》中描述的一个数理概念,它揭示了天地的生成之理和宇宙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