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 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以对话和语录的形式,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这部书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书中不仅有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许多精辟言论,还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了人物形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对象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精神。
《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自汉代以来,出现了许多注释和解说《论语》的著作,其中最具有参考价值的是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代程树德的《论语集释》。现代学者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1958年出版)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较早的一部用现代汉语注释和翻译《论语》的著作。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它不仅是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最基本最可靠的典籍,也是了解和研究儒学理论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