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执位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一个术语,源于建除十二直(或称十二辰),这是汉代开始作为历谱历注的一部分,由占卜迷信的派别之一建除家所提出,并与阴阳家的理论相结合,将十二直与十二地支相搭配。
具体来说,定执位指的是某一日子在黄道上的特定位置,与地支中的某一“建”相对应。通常认为在黄道上的“定”和“执”日较为吉利,适合进行重要事务。定和执分别是对应于12地支的12建的称谓,表示那个日子地球在宇宙空间中的所处位置,主要是在黄道的位置。所谓“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成开皆可用,破闭不相当”。
此外,定执位在风水学中也有应用,它指的是在风水学中,根据“十二建星”体系,当“定”星当值时的位置。“十二建星”是中国传统的择吉术中的一部分,与黄道吉日有关,用于选择适合进行特定活动的吉利日子。
总结来说,定执位是一个与黄道和十二地支相关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历法和风水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通常认为在定执位的日子进行重要事务能够带来好运和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