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之一,起源于汉朝时期。乐府是指古代宫廷乐队演奏的音乐曲目,汉乐府则是以乐府诗形式表达的诗歌作品。汉乐府诗通常由若干句歌词和一个抒情的节奏组成,在内容上多为表达个人情感、抒发对生活的思考、或描述社会风貌等。
汉乐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代,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正式成立于西汉时期,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这些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汉乐府不仅是指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也指这些诗歌本身。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后由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汉代称之为“歌诗”,魏晋时期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汉乐府的主要特点包括:
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诗在内容上多表达个人情感、抒发对生活的思考、或描述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音乐性:
汉乐府诗通常由若干句歌词和一个抒情的节奏组成,适合配乐演唱。
叙事性:
汉乐府诗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
汉乐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继《诗经》之后,对民歌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搜集与整理,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