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原指 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后来泛指两家联姻。这个成语出自元·乔梦符的《两世姻缘》,原文为:“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兼容。”在《三国演义》第16回中也有应用:“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
典故来源:
秦穆公与晋献公联姻 :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晋国内乱与复国:
晋献公年迈昏庸,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帮助重耳:
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后来,秦穆公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最终,重耳成为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
成语用法
偏正式:用作宾语。
含褒义:泛指两家联姻。
近义词:秦晋之缘、天作之合。
反义词:反目成仇。
成语寓意:
虽然“秦晋之好”最初是秦晋两国为了政治利益而进行的联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为祝福新人白头偕老、永不变心的象征。然而,历史上真实的“秦晋之好”并非总是那么美好,有时也充满了欺骗和背叛。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感情是靠不住的,以德报怨也是靠不住的,真正的可靠的是利益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