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电影,也称作者论或作者政策理论,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界的创作派别和电影批评理论。该理论认为, 电影导演是电影的主要创作力量,是电影的‘作者’,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作家。这一观点强调导演个人的创作风格、艺术表达和独特视角在电影中的核心地位。
作者电影的形成与法国电影评论和新浪潮运动密切相关,特别是在1950年代由法国电影杂志《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的评论家(如弗朗索瓦·特吕弗和让-吕克·戈达尔)提出并倡导。这一理论直接影响和助成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产生,并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电影创作,为鼓励艺术创新、提高导演在制片厂中的地位、减少厂方对创作的干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电影的特征包括:
导演中心制:
强调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主导地位,认为导演是电影的主要创作者。
个人风格:
导演的独特个性和风格深刻体现在影片的艺术风格和主题中。
创新手法:
在剪辑、音效、摄影等方面采用创新手法,如跳剪、循环剪辑、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的重视等。
非商业化:
作者电影大多不是商业电影,而是导演本人思想的反应,注重艺术表达而非票房和市场。
代表作者电影的导演和作品有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让-吕克·戈达尔的《精疲力尽》、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