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兽散”的含义
兽散,读音为rú niǎo shòu sàn,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们像一群飞鸟或走兽一样四散奔逃。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绘一种混乱、无序的逃散场面,也可以用来形容集团或组织在面临困境或压力时,成员们各自逃生的情景。
成语的出处
该成语出自《汉书·李陵传》,原文是:“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这句话描绘了李陵在兵败后的无奈和士兵们各自逃生的状况。
成语的用法和结构
兽散是一个动宾式成语,其中“兽”作为动词“散”的宾语,整个成语用作贬义,常用来形容敌人溃逃或人们惊慌失措地四散奔逃。在句子中,兽散一般作宾语。
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兽散的近义词包括“逃之夭夭”和“一哄而散”,都表示逃散的情形。反义词则是“云合雾散”,意指人们聚集在一起,后来又迅速散去。
成语的例句
1. 义军进逼京城,吓得朝廷官僚们惶惶不可终日,崇祯上吊,皇城禁军作鸟兽散。
2. 粤兵素弱,见之即溃,兽散。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兽散”这个成语的含义、用法和出处,以及它在句子中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