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为是 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选择的社会行为,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所展现的行为,是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同时是教学系统中最具能动性的部分。它包括观察、诊断、施加作用、评价等行为,不仅涉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教师、学生与整个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
具体来说,教学行为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从事学术交流:
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直接显示结果的行为:
如教学语言、教学组织、板演、示范操作、表情姿势等。
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等内在行为:
这些行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显得扎实而专一,对教学行为的深刻性、持久性起制约作用。
此外,教学行为还包括从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化、从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化、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化、从教学的模式化向教学的个性化转化等。
综合以上信息,教学行为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旨在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