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 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齐名。它起源于湖北黄梅,后在安徽安庆得到发展,成为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以其淳朴流畅的唱腔、明快抒情的风格、丰富的表现力以及质朴细致的表演而著称,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起源与发展
黄梅戏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最早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末,采茶调传入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称为怀腔或怀调。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艺术特点
黄梅戏的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代表剧目
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现状与保护
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9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申报的黄梅戏经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21年5月24日,湖北省申报的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在国内有着深远的影响,还在海外享有较高的声誉。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黄梅戏正努力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