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具有以下特点:
历史悠久:
长城的修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朝,长城在不同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维护和建设,总长度达到54000公里。
工程浩大:
长城的修筑工程量极大。以明代为例,修筑长城所需的砖石达到5000万立方米,土方需要一亿五千万立方米。这些材料如果用来铺筑道路,可以围绕地球两圈有余。
结构复杂:
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完整防御工程体系。这些防御工事层层指挥、节节控制,充分利用地形,如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具有“易守难攻”的效果。
建筑材料多样:
长城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因地制宜,采用了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多种结构。在沙漠地区,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
功能多样:
长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但同时也具有观赏功能。长城蜿蜒曲折,翻越群山,穿过草原,跨过沙漠,奔向大海,像一条巨龙,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八达岭长城景区等景点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
雄伟险峻:
长城墙身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墙身厚度较宽,基础宽度为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为5.8米。长城的修筑充分利用地形,如居庸关、八达岭等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平缓,具有“易守难攻”的效果。
综上所述,长城以其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复杂的结构、多样的建筑材料、防御和观赏功能以及雄伟险峻的特点,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