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是一个 成语,读音为 hàng xiè yī qì。这个成语原本用来形容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后来引申为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它出自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戊集》,原文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的是唐朝时期的主考官崔沆录取了他的门生崔瀣,当时有人嘲笑他们:“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个成语通常用作谓语或宾语,并且含有贬义,暗示了不正当的勾结或合作。例如,当描述一些贪官污吏时,可以说他们“沆瀣一气,不知污了多少民脂民膏”。
虽然“沆瀣一气”这个成语有时带有负面意味,但它的起源却与一种美好的自然现象相关联,即“沆瀣”原意指的是夜晚天空中的露水与雾气,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