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它位于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由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拱)和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斗)组成。斗拱的主要功能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
斗拱的组成包括斗、升、拱、翘、昂五部分。斗和拱都是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在立柱与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斗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
斗拱在中国建筑中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中山国出土的四龙四凤铜方案。斗拱的安装位置通常在柱头和内外檐的枋上,最初用来承托梁头、枋头,以及支撑外檐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斗拱不仅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在建筑上体现的一个显著案例,高等级建筑中常见斗拱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