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令,也称太史,是古代中国朝廷中的一个重要官职。相传自夏代末已有此职,其职责涵盖了文书起草、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以及天文历法、祭祀等多个方面。
在夏商周时期,太史令的地位相当显赫,是朝廷大臣之一。到了秦朝,太史令被设置为奉常的属官,到了西汉时期,其职责有所调整,归属于太常,主要负责天文历法和修撰史书。东汉时期,太史令的秩位定为六百石,专掌天时星历,不再承担撰史的任务。魏晋南北朝时期,修史工作逐渐转由著作郎承担,而太史令的职责则主要集中在推算历法上。隋朝时,太史令改称太史监,唐朝时又改为太史局,肃宗时期进一步改为司天台,五代时期则沿用此称。到了宋代,出现了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朝称之为司天监,金朝称之为司天台,元朝时则改称为太史院,与司天监并立,但推步测算之事都归太史院管辖,司天监仅余空名。明清两代,太史令的称谓改为钦天监,而修史之职则归于翰林院,因此翰林院也常被称为太史。
综上所述,太史令这一官职自夏代末至清末,其职责和地位经历了多次变迁,但始终与天文历法和史书编撰紧密相关,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史学发展的重要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