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在指路演唱时,主要运用以下技巧和方法:
真嗓与假嗓的运用
真嗓(大嗓、本嗓):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音,音调较低。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
假嗓(小嗓、二本嗓):发声时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音调较高。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小生演唱时,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吊嗓(调嗓)
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吊嗓的作用是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通过不间断的锻炼,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同时,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喊嗓
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
气息的运用
京剧演员在演唱过程中注意气的运用,这和民族唱法的气息运基本上来说是相通的,两者都需要及时换气,并且都要保持一个整体流畅的感觉。在演唱过程中,沉气、绷气、提气等技巧都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声音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咬字与腔体
京剧演员在演唱时注重咬字的清晰度和腔体的运用。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装饰音的处理,如波音的由慢到快向上推的过程,以及咬字的“依字行腔”技巧,使声音更加圆润饱满,具有共鸣。
声音的共鸣与放松
京剧的唱腔追求自然、轻松、优美的感觉,因此演员在发声时要保持声音的放松和自然,避免过于紧张。同时,声音要有共鸣,保持圆润饱满,避免单薄和暗淡。
通过以上技巧和方法的运用,京剧演员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出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的演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