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楼,也称为牌坊,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特色建筑。它们通常用于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等,同时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用于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并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楼和牌坊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有屋顶和斗拱等构件:只有单排立柱的称为牌坊,上施屋顶的称为牌楼,这种屋顶俗称为“楼”,立柱上端高出屋顶的称为“冲天牌楼”。牌楼多设于要道口,如宫殿、庙宇、陵墓、街道等建筑的入口处,作为标志或装饰之用。
牌楼的顶部通常有檐口、脊饰等装饰,檐下还常悬挂有匾额,上书题字。牌楼的建造材料多样,包括木、石、木石、砖木、琉璃等,其中木结构牌楼在北京等大城市中尤为常见。
在中国,牌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著名的牌楼如北京的正阳门牌楼(俗称“五牌楼”)和颐和园万寿山前的“云辉玉宇”牌楼等,都是游客参观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