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飞的恐龙通常被称为 翼龙。翼龙是一类已经灭绝的飞行爬行动物,它们生存于晚三叠纪到白垩纪末,约2亿2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翼龙的翼是由皮肤、肌肉与其他软组织构成的膜,从胸部延展到极长的第四手指上。它们是第一批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比鸟类早约1亿年出现。
已知的会飞行的恐龙主要有以下几种:
始祖鸟(Archaeopteryx):
生活在1.5亿年前的化石鸟类,被认为是现代鸟类的直接祖先。尽管其生活习性更接近于爬行动物,但科学家认为它可能具备一定的飞行能力,因为它拥有长而锐利的尾巴、翅膀以及用于平衡的骨盆结构。
中华龙鸟(Sinopterus odbura):
生活在约1.28亿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中华龙鸟可能具备飞行能力,因为它的尾部有一对膜状结构,类似于现代鸟类的臀部肌肉,这种膜状结构可能有助于它在空中滑翔和捕食。
翼手龙(Pterosauria):
翼龙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生存于晚三叠纪到白垩纪末。它们的翼是由皮肤、肌肉与其他软组织构成的膜,从胸部延展到极长的第四手指上。较早的物种有长而布满牙齿的颚部,以及长尾巴;较晚的物种有大幅缩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齿。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些恐龙可能具备飞行能力,但由于化石记录有限且缺乏明确证据,关于它们的飞行能力的观点仍存在争议。此外,还有一些恐龙可能具备滑翔能力,而不是真正的飞行能力,例如顾氏小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