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 被称为上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上巳节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祈福、祭祖、祈福禳灾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祭拜神佛和祖先,以求平安幸福。
上巳节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中,最早记载于《周礼》。《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通过在水边沐浴、祭祀高禖、曲水流觞等活动,祈求去除病灾,祈求生育和幸福。
除了上述的祓禊、祭祀高禖、曲水流觞等活动外,上巳节还有互赠香草、郊外游春、射雁司蚕等习俗。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还会在这一天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上巳节在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中都有庆祝,以壮族为典型。在河南省、江苏省有在三月三逛庙会的习俗,各种小商贩会在街上摆起摊位,形成热闹的节日氛围。在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被称为“三月节”,有采鼠麹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的习俗。重庆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
总的来说,上巳节是一个充满祈福、祭祖、娱乐和社交功能的节日,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有丰富的民俗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