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堆,也被称为 玛尼石堆或 神堆,是 藏民用大小不等的石块、石板和卵石垒成的祭坛。这些石堆在西藏及青海、云南等藏民聚居地区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等地随处可见。尼玛堆的藏语称为“朵帮”,意为垒起来的石头。
尼玛堆的用途和意义
祭祀场所:
尼玛堆是藏族人民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会一边煨桑(一种祭祀仪式),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用额头碰石堆,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
信仰象征:
尼玛堆象征着祝福和庇护。在藏族文化中,万物皆有灵性,而白色石头尤其受到崇拜。佛教传入西藏后,人们开始在白石上刻写佛经或佛像,使这些石头更具灵气,以求保佑和庇护。
文化标志:
尼玛堆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它们遍布西藏各地,成为游客了解藏族文化的一个窗口。
尼玛堆的历史演变
最初称谓:尼玛堆最初称为“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
名称由来:尼玛堆的名称可能来源于藏语“朵帮”,即垒起来的石头之意。
尼玛堆的构造和种类
构造:尼玛堆通常由大小不等的石块、石板和卵石垒成,有的石堆内还藏有经文、五谷杂粮、金银珠宝及枪支刀矛等物品。
种类:根据用途和设置地点的不同,尼玛堆分为“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两种类型。前者大都设在村头寨尾,石堆庞大且呈阶梯状垒砌;后者大都设在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处,石堆规模较小,形状呈圆锥形。
总的来说,尼玛堆不仅是藏族人民宗教祭祀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信仰和文化的象征。通过这些石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藏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