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是一门 运用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对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的假设进行修改和挑战,提出了一整套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决策的方法。
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的行为,是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它对人类各种行为的解释比传统经济更微妙、更复杂也更现实。行为经济学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因此也被称为实验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类的决策不完全理性,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在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偏好形成、风险态度以及对激励和奖励的反应等。通过揭示和理解这些行为特征,行为经济学可以为经济学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加精准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主要特点
综合性:
行为经济学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实验性:
通过大量实验来验证理论假设,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现实性:
关注人在现实环境下的决策行为,弥补了传统理性经济学模型的不足。
应用性:
为经济学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帮助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应用领域
行为经济学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政策制定、市场分析、个人生活决策等多个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经济行为,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代表人物
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出了前景理论等重要理论。
理查德·塞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出了禀赋效应、心理账户等概念。
结论
行为经济学通过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进行了修正,强调人类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为理解和预测经济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