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佛教术语,指 出家修行的女性佛教徒。在佛教中,尼姑通常被称为比丘尼,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比丘尼是梵文Bhikssuni的音译词,一般指年满20岁,受过具足戒的出家女性。
尼姑的别称
比丘尼:这是尼姑在佛教中的正式称谓,也是其梵文名称的音译。
沙门尼:指受过具足戒的出家女性,与比丘尼相似,但沙门尼这个词汇有时也泛指所有女性佛教徒。
董女、除女、尼:这些是尼姑的别称或俗称,可能源于古代文献或民间信仰。
苾雏尼、比呼尼:这些也是比丘尼的别称,源自梵文的不同音译。
尼姑的历史背景
尼姑的出家修行起源于佛教早期,据《大爱道比丘尼经》记载,比丘尼的出家始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在中国,第一个正式受具足戒的比丘尼是净检,她在东晋升平元年(三五七年)受了具足戒,成为了比丘尼。
尼姑在佛教中的地位
尼姑在佛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不仅参与寺庙的修行和法事,还在佛教文化和慈善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丘尼的出家不仅是个人的宗教追求,也是对佛教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尼姑的主要称谓是比丘尼,同时还有一些别称和俗称,这些称谓反映了尼姑在佛教中的身份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