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这场建设运动旨在构建国家的战略纵深,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也旨在改善生产力布局,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三线建设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主要内容是建立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在内的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小三线建设则是指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地方性建设,以支持大三线建设。
在1964年至1980年间,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约40%的资源,动员了400万建设者,建立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这些建设不仅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还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和价值追求。
尽管三线建设在战略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经营发展的困难。然而,三线建设对中国西部乃至全中国都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促进地区工业化、改善生产力布局和提升国防实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