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锢,汉语词汇,拼音为dǎng gù,指的是 古代禁止某些政治上的朋党参政的现象。具体来说,党锢起源于东汉时期,由于宦官专权,一些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联合起来反对宦官的暴政,并因此遭到禁锢,终身不得做官。这一事件从延熹九年(16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平元年(184年)。
详细解释如下:
定义:
党锢是指古代禁止某些政治上的朋党参政的现象,通常是因为这些朋党试图干预朝政或批评当权者。
起源:
党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桓帝和灵帝时期,当时宦官专权,导致朝政腐败,社会黑暗。一些士族地主出身的官员和中小地主出身的太学生联合起来,要求改革朝政,并反对宦官的专横。
事件经过:
宦官诬告这些反对者结为朋党,诽谤朝廷,导致李膺等二百馀人被捕,虽然后来被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期,李膺等人再次被起用,但事败后,他们和其他许多人都遭到杀害、流放或囚禁。
影响:
党锢事件使得许多有才能的官员和士人被迫离开政治舞台,严重削弱了朝廷的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剧了东汉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不稳定。
综上所述,党锢是东汉时期因宦官专权而引发的一场政治迫害,导致许多反对者被终身禁锢,对东汉的政治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