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原名“四股弦”,是 河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行于河南和湖北北部及陕西、山西、安徽部分地区。越调的唱腔音乐早期为曲牌体系,拥有曲牌二百多种,后来演变为类似梆子腔的板式变化体系。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调门”之说。
越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越调已经在南阳一带广泛流行。越调的形成实际是由南阳梆子的一种变体演化而来,最初被称为“月调”,后来逐渐演变为专门的戏曲形式,即“越调”。
越调的表演形式主要有皮影越调戏、木偶越调戏和越调大戏班等。演员用本嗓演唱,辅以假声,净行唱腔的主音比其他行当高5度。越调的音乐风格质朴优美,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越调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