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全称“愤怒青年”,是指 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言论和行动的青年。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用来指代那些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愤怒青年》也记述了一班不满社会现状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从而证明了当时已存在“愤怒青年”的称呼,后来该词被简称为“愤青”。
愤青的主要特点包括:
思想偏激:
他们往往持有极端的观点,容易对现有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提出质疑和挑战。
情绪化:
他们的行为和言论常常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走向极端。
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沙文主义:
部分愤青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或沙文主义倾向。
网络活跃:
现代愤青大多活跃在互联网上,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渠道表达不满和主张。
需要注意的是,愤青这一群体内部思想复杂多样,不能一概而论。同时,由于愤青的极端倾向,他们在社会中也常常引发争议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