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黄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古人将黄道等分为24段,每段15度,太阳每移动15度就对应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惊蛰:蛰,藏的意思。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表示雨水滋润大地,百谷生长旺盛。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白露:天气转凉,露水增多。
秋分:表示昼夜平分。
寒露:气温显著下降,露水更凉。
霜降:开始出现霜冻。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降雪开始,雨量不大。
大雪:降雪增多,雪量较大。
冬至: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
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此外,二十四节气还被国际气象学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在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