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是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其在受职之时,朝廷会赐其旌节,所以称节度使。以下是关于节度使的详细解释:
设立背景
唐朝初年,沿北周及隋朝的旧制,在重要地区设置总管统兵,即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加号使持节,主管军事和防御外敌。后改称都督。
唐高宗永徽以后,都督使持节者,称之为节度使,但当时还不是正式的官职名。
职责与权力
节度使主要负责所统辖的军、民、财三政,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
初期主管军事和防御外敌,后来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权力逐渐扩大,甚至发展到独揽大权。
节度使拥有全权印信,受此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包括军事指挥、官员任免、地方税收等。
僚佐与将校
节度使的僚佐包括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
将校则有押衙、虞侯、兵马使等。
地位变化
唐朝后期,节度使势力大大加强,甚至出现地方割据的情况,成为事实上的地方土皇帝,与中央政权形成对立。
宋朝初期,节度使仍存在,但权力已不如唐代,逐渐演变为虚衔,至元朝被废除。
著名节度使
贺拔延嗣是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节度使,唐睿宗景云二年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
综上所述,节度使是唐代设立的重要的地方军政长官,因赐以旌节而得名,拥有极大的权力,最终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