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也称为金融非中介化,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等传统的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从而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这种现象导致了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变。
金融脱媒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绕过传统金融机构:
资金供需双方不再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而是直接进行交易。
直接融资:
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直接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而不是通过银行贷款。
金融市场化:
随着经济金融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中介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金融创新:
金融脱媒是政府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活力。
出现背景
金融脱媒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具备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发达的资本市场。在1933年至1966年间,美国出台的Q条例导致银行利润下降和市场萎缩,促使银行出现脱媒现象。
影响
金融脱媒对金融市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
企业通过直接融资减少了对银行贷款的依赖,促进了直接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对接渠道。
居民资产多样化:
居民在信贷、利率、外汇管制等环境下,为寻求更高的回报率和多样化的资产形式,脱离银行等受到管制的金融中介机构,直接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并持有直接证券。
必然性
金融脱媒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开发和需求创造的情况下,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显,而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
综上所述,金融脱媒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不仅改变了资金供需双方的交易方式,还对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