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模式编程怎么做的

时间:2025-03-04 11:38:54 明星趣事

代理模式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它通过引入一个代理对象来控制对另一个对象的访问。代理对象可以在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充当中介,负责将客户端的请求转发给目标对象,并在转发请求前后进行额外的处理。以下是代理模式的基本实现步骤和代码示例:

定义接口:

首先,定义一个接口,该接口是目标对象和代理对象共用的接口。

实现真实主题类:

创建一个类来实现上述接口,这个类将执行实际的业务逻辑。

创建代理类:

代理类也实现相同的接口,并持有一个对真实主题类的引用。代理类可以在调用真实主题类的方法前后添加额外的操作,如权限控制、延迟加载、日志记录等。

客户端代码:

客户端代码通过代理类来访问真实主题类,而不需要直接访问真实主题类。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C++代理模式实现示例:

```cpp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 目标接口

class Subject {

public:

virtual void request() = 0;

virtual ~Subject() {}

};

// 真实主题类

class RealSubject : public Subject {

public:

void request() override {

cout << "RealSubject: Handling request." << endl;

}

};

// 代理类

class Proxy : public Subject {

private:

RealSubject* realSubject;

public:

Proxy() {

realSubject = new RealSubject();

}

~Proxy() {

delete realSubject;

}

void request() override {

cout << "Proxy: Logging before request." << endl;

realSubject->request();

cout << "Proxy: Logging after request." << endl;

}

};

int main() {

// 客户端代码

Subject* proxy = new Proxy();

proxy->request();

delete proxy;

return 0;

}

```

在这个示例中,`Subject` 是目标接口,`RealSubject` 是真实主题类,`Proxy` 是代理类。客户端通过 `Proxy` 类来访问 `RealSubject` 类的 `request` 方法,而 `Proxy` 类在调用 `request` 方法前后添加了日志记录的操作。

代理模式可以用于多种场景,例如:

延迟加载:当对象创建成本很高,且不需要立即使用时,可以使用代理模式来延迟加载对象。

访问控制:在访问某些对象时需要进行权限控制,代理类可以在调用目标方法前检查权限。

日志记录:在调用目标方法前后记录日志,便于跟踪和调试。

远程代理:通过代理模式访问远程对象,代理类负责网络通信和对象序列化等操作。

希望这个示例和解释能帮助你理解代理模式的实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