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打竹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具体如下:
搧功
将节子立直,食指横穿底板前隙,姆指自然扬起,中指、无名指、小指贴在底板的后侧。
随即腕子摇动,用底板撞击前四块板,发出“嘀”的声音。
动作要求自然,每半拍一个声音,速度平稳均匀。
撩功
以搧功为基础,速度加快一倍,用底板将上块板撩起,发出“嘀”的声音。
此功用于增强腕力。
颠功
将节子横握,姆指按在节子的顶端,肘、腕往上推动,使节子颠起,发出单点“嘀”的声音。
速度与撩功相同。
摇功
将节子立起,侧面朝外,姆指放在第一块板的腰部,腕子左右摇晃。
用底板撞击前四块板,发出“嘀”的声音。
当前四块托起的时候,再被姆指弹回,又发出“嗒”的声响,如此反复。
前半拍为“嗒”,后半拍为“嘀”,速度均匀不要快。
抖功
在摇功的基础上,腕子急速抖动,继续发出“哗”的声音。
速度要均匀,切忌忽快忽慢。
此外,大板的基本功练习还包括三种方法:
握法
右手姆指为一方,其它四指为一方,将底板握住,侧面朝外,持板位置在拴绳处的下端。
掌心与底板凹槽约有半个鸡蛋的空隙,手掌与竹板接触之处尽量密合,要能形成一个共鸣箱。
肘和腕子向前推动,撞击前板,发出“呱”的声音。
腕力似搧扇,速度较慢且均匀,手握竹板要松弛。
挑法
将姆指穿入拴绳处,用虎口轻轻夹住底板,另四指松开,协从姆指的动作,手腕转动。
底板与前板的下端撞击,发出“台”的声音,类似戏剧乐器“小锣”的声响。
扬法
具体动作未详细描述,但可以推测是类似挑法但力度和方向不同的一种技巧。
这些步骤和技巧共同构成了演员打竹板的表演,通过不同的动作和力度变化,发出各种节奏和声音,形成独特的表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