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在拿到剧本后,通常会经历一个理顺和理解剧本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演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如何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并使观众能够相信并投入故事之中。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写演员拿到的剧本的建议:
剧本的基本构成
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而舞台指示则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文字说明,包括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剧本的结构
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转折、高潮、再高潮结局”,当然,根据编剧技巧的不同,结构也会有所变化。
剧本的格式
剧本格式有分景剧本和分镜剧本之分。分景剧本包括开头、景象、动作、对白,常用于电视剧本的创作,电影也可以使用,不过电影剧本通常较短,使用分镜剧本更能突出其直观感。分镜剧本则是在分景后再进行分镜的剧本,主要用于写故事版与台本。
剧本的创作重点
剧本的创作主要是用文字来表达一连串的画面,要让看剧本的人能够即时联想到一幅画面,并将他们带到故事的世界中。一部优秀的电影剧本,对白越少,画面感就越强,冲击力也就越大。
演员如何理解剧本
演员在拿到剧本后,首先需要理顺剧本,这个过程是让角色说服演员的过程。如果剧本上有一处不符合角色的行动逻辑,演员就无法相信故事的起因与发展,因而也就很难让角色成为人物。这个过程俗称“做功课”,是必须的程序。
与导演和编剧的沟通
如果演员还没有看过完整剧本,他们需要与导演和编剧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人物背景、性格特点、生活常态以及角色在故事中的命运。这种沟通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理解角色,并在表演时更好地诠释角色。
剧本的格式和条理
剧本的格式要条理清晰,不能影响演员阅读和理解。每场戏的时间及表演难度要求应均匀合理,以便演员能够更好地把握角色和剧情的发展。
通过以上步骤,演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剧本,将角色塑造得更加丰满,并在舞台上呈现出精彩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