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京剧演员化妆步骤如下:
打底彩
也称为“俊扮”,用于生、旦角色,特点是略施彩墨以达美化效果,相对于净、丑的大小“花面”而言,又称“素面”或“洁面”。
涂胭脂
俊扮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面貌的端正、俊秀。用色和画法则据人物形象而有变化。例如,秦香莲、赵五娘等青衣应工的角色,作淡妆,称“清水脸”,眼眶和两颊略染红色,只表现健康肤色。富贵人家或风流轻佻的女性则画得浓些,以表现其浓妆艳抹。
勾眉眼
早期戏曲生旦化妆都较清淡,这同戏曲多在白天演出有关。清末新式舞台兴起,光照条件改变,化妆也就相应浓重。同时社会风尚变化也影响戏曲化妆。早先口红只在下唇点一红点,表现“樱桃小口”。20世纪初起,才逐步改成现在的样子;讲究画黑眼圈也只有不逾百年历史。化妆品原用花粉、胭脂等粉彩,改以油彩为主,亦是较近的事。
系包头布
戏曲中的俊扮,一般都要吊眼睛,即用带子牵引,把眼角眉梢向上吊起。这样可以更加有神,并能扩大眼眶、强化眼部表情。
贴片子
以前的旦角多是男人,脸部更方更宽,不够柔美,所以发明了片子。即把人发用白芨水浸泡梳理后贴在额头和脸颊。片子“小弯大柳”“二柳”“歪桃”等,分别用于青衣花旦、花衫、泼辣旦等。贴片子的作用,梅兰芳说:贴片子是国剧化妆最妙的法子。按光学说,凸起的地方都有光而强凹下的地方都是暗而黑。
定妆
即敷粉,在拍打的油彩上敷上一层薄薄的脂粉,可使油彩的造型固定在脸上。敷粉应先从脑门、鼻梁和底色部分开始,然后敷腮红部分,敷好后再用刷子轻轻掸去浮粉。
画眼圈
画眼圈也要根据演员的眼睛大小、脸型胖瘦,进行比例的夸张。画眼圈用的是眉笔或锅烟子,从下眼皮画起,加宽上下眼圈的轮廓线。旦角演员基本是以凤眼的形式,外眼角略往上挑,给人妩媚之感。
画眉毛
即用锅烟子和眉笔在原有的眉毛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如青衣、花旦要画柳叶眉;武旦、刀马旦要画剑眉;彩旦要画八字眉。
画嘴唇
即用大红油彩勾画上下嘴唇的轮廓。其画法即采取以演员的嘴唇进行相反相成的原理进行勾画。
勒头
将头发用带子扎紧,使头部造型固定。
插戴头面
根据角色的不同,插戴各种头饰和装饰品,如发髻、花钿、耳饰等,以增强角色的整体形象和舞台效果。
这些步骤不仅体现了京剧演员对角色的细致刻画,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审美和化妆技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