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失的判定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步骤和机构:
申请医疗过错鉴定
患方申请: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患方可以向法院提出医疗过错鉴定申请。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医方申请:在某些情况下,医方也可以主动申请医疗过错鉴定,以证明其不存在过错。
选择鉴定机构
共同选定:医患双方可以共同挑选一个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医疗过错鉴定。
法院指定:如果医患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法院可以指定或摇号选定一个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鉴定程序
提交材料:申请鉴定时,患方需要向法院提交证明医疗机构有过错的鉴定材料,医疗机构也可以提出证据证明其无过错。
质证:法院将材料移交技术科后,技术科会确定一个时间由双方来质证,主要对材料的真实性表示有无异议。
鉴定分析:司法鉴定机构通过审查病历资料、检查被鉴定人后,判断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失,并分析确认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活动中是否存在医疗过失。
判断标准
法律法规: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是判定医疗过错行为的法律依据。
规章制度: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是否符合诊疗护理规范是判定医疗过错行为的主要技术标准。
医学文献:还会参考权威或公认的医学文献进行判断。
鉴定结论
鉴定意见书:医疗损害鉴定意见书是处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重要依据,法院将依据鉴定意见书来判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存在医疗过失,并确定其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医疗过失的判定主要由具有法定鉴定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通过审查病历资料、检查被鉴定人以及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医学文献等方式来判断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失。医患双方可以通过共同选定或由法院指定鉴定机构来进行医疗过错鉴定。